当前位置  >   首页  >   产品  >  正文

扶手的高度对使用体验有哪些影响?

孙先生    2025-05-19 09:45:41    33次浏览

扶手的高度是影响使用体验的核心因素之一,不同高度会直接影响使用者的发力方式、身体姿态、稳定性以及场景适配性。以下从不同使用场景和人群需求出发,详细分析高度的影响及适配原则:

一、常规高度(80-90cm)的适用场景与体验

标准高度:扶手中心线距地面85cm±2cm(多数国标及国际标准推荐值)

适用人群

站立行走的老年人、轻度行动不便者(如拄拐杖者)

身高 160-180cm 的成年人

对体验的影响

发力舒适性

手臂自然下垂时,肘部弯曲约 90°,手掌可轻松握住扶手,符合人体工程学,长期扶握不易疲劳。

示例:走廊或楼梯扶手采用此高度,使用者行走时可借助扶手保持平衡,减轻腿部负担。

稳定性

高度与人体重心(约肚脐位置)接近,可有效辅助调整身体姿态,防止前倾或侧翻。

反例:若高度过低(如 70cm),手臂需过度弯曲,发力时肩部紧张;若过高(如 100cm),需抬高手臂,易导致重心上移,增加跌倒风险。

场景适配性

适用于公共走廊、楼梯、客厅过道等需要持续支撑的场景,兼顾大多数人的使用需求。

二、低位扶手(65-75cm)的特殊需求与体验

常见高度:65-70cm(轮椅使用者水平抓握高度)

适用人群

轮椅使用者、下肢无力需坐姿辅助者

身高低于 150cm 的人群(如儿童、侏儒症患者)

对体验的影响

轮椅转移便利性

当使用者从轮椅移动至马桶、座椅时,低位扶手可提供水平支撑力,避免因扶手过高导致手臂够不着或发力困难。

案例:卫生间马桶旁的 L 型扶手,水平段高度 65cm,垂直段高度 140cm,可辅助使用者从轮椅 “平移” 至马桶,减少腰部扭转风险。

坐姿支撑效果

seated 时(如坐在床边、沙发),手臂自然下垂即可抓握扶手,便于起身时借力(如手掌向下按压扶手,腿部同时发力)。

反例:若低位扶手过高(如 80cm),坐姿时需抬高手臂,无法有效利用上肢力量辅助起身。

儿童辅助

幼儿园或家庭中,低位扶手可帮助儿童学习行走、上下楼梯,高度匹配其身高(如 60-70cm),增强自主活动信心。

三、双层扶手(高低组合)的优势与体验

组合方式:高位 85cm + 低位 65-70cm(垂直间距≥15cm)

适用场景

多代同堂家庭(老人 + 儿童共用)

公共无障碍设施(如医院、养老院)需兼顾不同身高人群

对体验的影响

灵活适配不同身高

成年人使用高位扶手,儿童或轮椅使用者使用低位扶手,避免 “一刀切” 高度导致部分人群无法使用。

示例:商场无障碍通道设置双层扶手,身高 175cm 的老人抓握上层,身高 120cm 的儿童抓握下层,互不干扰。

增强复杂场景性

楼梯或坡道中,双层扶手可提供双重支撑:上层辅助站立者保持平衡,下层辅助轮椅推行者(如护理人员)稳定方向。

数据:研究表明,双层扶手可使轮椅使用者上下坡道的失控风险降低 40%(对比单层扶手)。

四、特殊场景的高度定制需求

1. 卫生间淋浴区

折叠扶手高度:展开时 85cm(站立洗浴支撑),折叠后紧贴墙面不占空间。

坐浴凳旁扶手:高度与凳子座面齐平(约 45-50cm),方便坐下或站起时横向借力。

2. 斜坡 / 坡道扶手

起点与终点延伸:扶手需从斜坡起点前 30cm 开始,终点后延伸 30cm 结束,高度保持 85cm,便于使用者在起止处提前抓握或缓冲停止。

倾斜角度影响:若坡道较陡(坡度>1:12),可适当降低扶手高度至 80cm,缩短手臂前伸距离,提升稳定性。

3. 卧室床边扶手

起身辅助扶手:高度与床垫上表面齐平(约 50-60cm),方便侧卧时抓握起身,避免因扶手过高导致身体悬空用力。

联系我们 一键拨号18623362597